通过有效命题促进教学改革(周兆富)

来源:广东省物理教师工作室
发布时间:2012年12月08日
-----对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与考试关系的探讨

“中国教育学会物理教学专业委员会2010年年会暨国际物理教育论坛”发言稿

 

周兆富   广东省佛山市教育局教研室(52800)

摘要:教师在命题中存在着忽视对基础的考查,针对性不强,过分强调综合性和新颖性等误区。课堂教学与各类命题的目标应高度统一,考试要服务于教学,要有利于促进学生能力的提升,要把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作为命题的重点,一套好的试题应当让中差生能做,优生感觉还需要提升自己。教师要通过正确处理供需关系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要真正了解您的学生,要处理好课堂教学的供需关系。教师要站在学生应试的角度思考问题,把讲解试题的重点上移和下沉。

关键字:课程改革  有效命题  供需关系  课堂教学

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经常报怨学校考试过多影响正常的教学,更有甚者把教学和考试看成是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从而导致考试越多,学生成绩越差的现象出现,在频繁的考试过程中使尖子生失去了信心和优势,差生放弃了对物理的学习。考试不但没有成为学生提高成绩的催化剂,反而变成提升成绩的最大阻力。那么如何才能真正发挥考试在教育过程中的应有作用,通过考试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这是每个教师都必须思考的问题,如何通过考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应试能力,这是摆在物理教师面前一个永远的课题。


一、      初中物理考试命题中主要存在的误区

各类考试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检测学生学习情况的重要手段,而命题是每个教师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之一,现在初中物理教师在命题过程中还存在许多误区。

1.命题者把命题和教学作为一个不可调和的矛盾,试题和教学发生冲突,命题者对试卷的功能没有明确的定位,试卷缺少针对性。

2.命题者过早的让学生瞄准中考这个终极目标,在初二一开始就把学习目标定位为中考,过早的把结果作为奋斗目标,命题过早进入综合阶段,在命题模式和命题思想方面同中考的终极目标保持一致,大量中考试题过早的同学生见面,起到了拔苗助长的作用,在长达两年的中考备考环境下让学生产生疲劳综合症。

3.命题者忽视对基础的考查,对试题的评价从有无好题入手,试题过分追求新颖性和综合性,经常选用各地有代表性的经典题、难题,整套试题给人的感觉是精彩纷呈、亮点频多,综合性强。岂不知在群星闪烁的天空我们不知应当更多的关注哪颗星,在百花齐放时我们不知应当看哪一朵花,精彩纷呈、亮点频多的试题可能给师生带来更多的是眼花缭乱无所适从的感觉。

4.有的老师缺乏命题的技能,随意性比较大,没有考虑知识点的覆盖率,出现了试题没有梯度或梯度过大,知识点重复等问题。


二、      各类考试命题与课堂教学的目标应高度统一

课堂教学和命题应当是对立统一的矛盾,课堂教学的效果如何应当通过考试进行评价,而考试除了有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评价的功能之外,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通过考试对已经学过的知识进行复习、巩固和提高,让学生能够学会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如何通过考试达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升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发现学习过程中的问题,找到新的奋斗目标,这对命题者的要求是较高的,如何通过命题实现考试与考试目标的高度统一,这是每名初中物理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

1.考试要服务于教学,命题应有利于促进学生能力的提升

命题老师在开始命题工作前必须对试卷的功能进行明确的定位,要知道本试题的功能和想通过考试所要达到的目的。如阶段性考试的命题教师必须思考的几个问题:一是如何通过考试提高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如何让学生在体验成功的喜悦的同时更加愿意继续学好物理这门课,这种兴趣对提高教学质量是至关重要的;二是如何让学生在对试题的阅读与理解过程中对本阶段的内容进行一次较全面的复习,通过试题的解读形成知识体系,这种知识体系的形成对学生继续学好物理益处是显而易见的;三是学生在本阶段学习过程中还存在哪些难点和疑点问题,如何通过考试实现查缺补漏的目的,要知道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只有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才能及时调整教学方向,使教师的课堂教学更加优质高效。

对于物理的初学者,如在新课教学的过程中,命题不要过早的瞄准终极目标,命题者要站在初学者的角度进行思考问题,要知道学生刚刚接触物理时许多概念还没有形成,对问题的理解还处于认识和了解阶段,缺少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此时,如果命题的综合性强学生会感觉无从下手,试题难度大会对学生学习物理的信心形成强烈的冲击,命题者对学生期望值的过高和学生成绩的过低形成强烈反差会使教与学的双方对成绩提升的信心大为减弱。

例1(2009佛山中考1)下列有关声现象描述不正确的是

A.琴弦的振动产生声音

B.能区分小提琴和二胡的声音是因为它们响度不同

C.同一根琴弦拧得越紧,音调越高

D.15℃时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答案:B

命题目的:对声学基本概念进行较全面考查,学生通过此题形成知识网络。

分析与思考:本题是佛山市2009年中考题的第1题,本题在佛山中考中难度为0.92,平均得分为2.75分(满分3分),从上面两组数据看,本题在中考中是一道简单题,难度很小,得分很高。

当我们初二学生学完第一章后进行章末单元检测,教师们会把此题作为简单题对学生进行考查,相信考试的结论和教师的预期成绩会有很大差距,于是教师得到了学生成绩差的结论。

特别是从初三下来的老师,思维还没转过弯,总觉得这么浅的题目学生怎么可能不会?当您站在初学者的角度思考会发现,此题难度在于它的综合性,其知识涵盖了八年级第一章的许多内容,这种综合性强的题对初学物理学生来说难度还是太大。

如果考查同样的内容,用下面的例题进行考查时,情况会变得有趣。

例2.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人说话时发声是靠空气振动产生的

B.水中的游鱼会被岸上的脚步声吓跑,说明液体也能传声

C.固体传声比气体慢

D.真空也可以传递声音

答案:B 

命题目的:通过对声源和声音的传播的考查让学生加强对相关知识的理解,此命题即考查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同时还有促进学生进一步学习巩固知识的作用。

分析与思考:本题看起来很简单,考查的内容也比较单一,面对初学考对此题的考查会带来两个作用效果:一是学生感觉物理并不难,这样的问题基本可以回答,这对鼓励学生进一步学生是有好处的;二是通过完成此题可以加强对声学基本概念的理解,逐步形成知识体系。也就是说通过此题达到巩固、复习、提高的辅助课堂教学的作用。

初二物理课堂教学应当强调低速度、低起点、低要求,初二物理命题应当重基础、少综合、尽量考查内容比较单一的问题,命题者对学生的期望值降低一点,学生的成绩就可能提高一点。当教师和家长的期望值降下来时,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可能升上去。命题者要记住您在学生前面牵着他走,就不如把学生扶上马送一程,然后快马加鞭让学生自己驾驭并体验成功的效果好。

2.考试不要以出难题为目标,要把发现和解决问题作为命题的重点

命题的教师不要希望通过一套试卷让学生学会解决许多问题,要知道期望越高失望可能越大的道理,如果一套试卷有过多的经典题并非好事,因为经典题可能是综合性较强的难题,中国的文字很有趣,当您把难题的“难”字拆开后,就变成了“又”+“佳”,意识是“又如佳境”,解决难题后学生有可能进入更高的层次,见到更佳的境界。问题是难题太多,学生知道有佳境在等待着他,但一个个难题会让学生在一次次失败中失去信心,于是对物理产生了畏难情绪,在多重难题的打击下失去了继续学好物理的信心,孟子曾说过“哀大莫过于心死”,学生对学习信心的丧失的是对提高教学质量是最有效的打击。

例3(佛山南江中学原创)小明和父母三人想采用投票的方式决定假期是否外出旅游,如果父母中至少一人同意,同时小明也要去的话,他们就决定去旅游。为此,小明用三只开关、两节干电池和一个小灯泡制作了一只投票机,三人各自控制一只开关(闭合表示同意,断开表示不同意),表决后只要灯亮就决定去旅游。
符合要求的电路图是 (  )


答案:C

命题目的:通过生活中一个有趣的情景对学生掌握串并联电路进行考查,学生在对问题进行阅读与理解的过程中对串并联电路原理的效果有了进一步的思考,本题还可引发许多变化和思考,是开发学生能力的好题。

本题亮点:学生只要进行简单的逻辑思维就能得到正确答案,在得出答案的同时,学生还可以加深对串并联电路的了解。对电路的用途进行从重新思考或元件的重新改换,本题留给了师生太多的思索空间,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作用之大超越了一道题的影响。

分析与思考:本题考查学生对串并联电路原理的理解同,电路的简单的设计等知识,属中档题。如果把每个开关变成电阻,在各选项中求解内容,试题的难度就变大了,而此题难不大时对学生是一个鼓舞,有趣的情景可以让学生对问题保持一种好奇心,如果教师把此题进行适当的改进,如银行中必须几人共同决策、家庭防盗系统电路等,问题会变的更有趣。

例4(佛山市2010中考23)小红同学设计的鱼缸自动控温加热系统电路如图所示,S2是她从网上掏来的自动控温开关,当温度低于20℃时它会自动闭合,当温度高于30℃时它会自动断开。红灯是通电的指示灯,黄灯是保温时的指示灯,两灯电阻不计。分压电阻R1 = 500Ω,加热电阻丝R2 = 50Ω。

(1)若鱼缸是几何形状不规则的工艺品,已知鱼缸内水深为0.8m,水的底面积为2.5m2,则水对鱼缸底部的压力是多少?


自动控温加热系统


(2)当开关S1闭合时,请计算当温度低于20℃时和高于30℃时加热系统的功率分别是多少?

 

 

 

 

答案:(1)鱼缸中水对底部的压力是2.0×104N;(2)当温度低于20℃时加热系统的功率是968W,当温度高于30℃时加热系统的功率是88W。

命题目的:本题是由电饭煲原理改编的一道原创题,命题通过一个有趣的生活中兴趣对提高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其中由于S2的开闭和其中一个电路是否短路来控制主电路的工作情况,还通过一个几何形状不规则这样的信息对压强和压力的知识进行考查。

本题亮点:本题在考查压强、电功率、串并联电路等计算的同时,对学生阅读与理解、综合分析、读图和提取信息能力都进行了较全面的考查,本题如果在开关方面进行改装(如用光敏传感器、压敏传感器等)或各元件的重新替换可以制成许多全新的东西,也就说本题还有许多可供思考和开发的空间。

分析与思考:本题最高6分,佛山全市平均分3.19分,难度为0.53,本题作为中考题是一道好题,对学生的能力进行多方考查,同时,学生还可以由此题引发许多思考,如果教师对同样一道题中问题中可能的变化进行思考,这对学生巩固相关知识和进一步思考并形成知识体系会有很大帮助。

同样一道题如果在九年级第十四章中“压强和浮力”测试时,就会变成一道在错误的时机出了一道不该出现的命题,此题虽然对压强进行了考查,但同时对电功率和串并联电路进行了相当难度的考查。此题的作用效果是使学生可能在学习压强的知识同时更关注电学问题,而电学问题解答的不理想又会对学生心理造成打击,教师在试题解读过程中对电学问题的讲解深度和时间的无法控制导致教学效果打折。

命题者要思考学生在本阶段学习过程中有哪些概念是不够清晰的,哪些问题需要加深理解,本套试卷重点要解决什么样的关键性问题,本套命题应当涉及到哪些知识点,如何通过对这些知识点的考查加深学生的印象,重点要解决的是什么问题,如何通过命题让学生学会分析问题的思维方法,怎样才能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这里要特别提醒教师们注意的是每套试题都必须围绕一个主题进行,在命题前教师就应当预想到这套试题的讲解过程中应当重点解决什么样的问题,学生的问题可能出现在哪里,通过本套试题学生在哪些方面的能力会得到提升。

3.一套好的命题应当让中差生受到鼓励,优生感觉还需要提升

命题是对教师教学智慧的考验,一套好的命题应当能够提高差生学习兴趣,激发中层生提升学习成绩的自信心,让优生感到还有差距需要进一步提高的多重目的。如何通过一套命题实现这些看似自相矛盾的多重目呢?

命题者想达到提高差生兴趣的目的首先应当从命题的情景的新颖性入手,这充分落实“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改理念,一个与时代密切相关的物理情景可以达到对三维目标中情感价值观渗透的目的。如2010年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南方洪灾救援、低碳经济等事件为物理命题提供了丰富的资源,而这些资源的引入会极大丰富试题的内容;二是在命题过程中从注重基础性入手,考查一些简单的试题,这些题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学生可能做错,但事后马上就会的试题,这样的题对提升学生学习兴趣会有帮助的;第二类是学生可能不会,但看到答案马上就懂的试题,适量的这类试题可提高差生的学习兴趣,他们成绩的偶尔提升和教师的鼓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例5(佛山市2010中考25).阅读短文:世博会与绿色低碳能源

中国的“绿色能源”领域发展前景广阔,投资潜力巨大,绿色能源产业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绿色能源也称清洁能源,它可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概念,狭义的绿色能源是指可再生能源,这些能源消耗之后可以恢复补充,很少产生污染。广义的绿色能源则包括在能源的生产、消费过程中,选用对生态环境低污染或无污染的能源。

上海世博会许多场馆在能源使用方面实现了绿色低碳,上海世博会主题馆屋面太阳能板面积达3万多平方米,是目前世界最大单体面积太阳能屋面,年发电量可达280万度,相当于上海4500多居民一年的总用电量,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约2800吨,相当于每年节约标准煤1000多吨。在通往世博会的道路上使用了太阳能和风能发电设备为路灯供电。上海世博会主题馆外立面的5000平方米生态绿墙为世界面积最大的生态绿墙,也是展馆节能的一大标志。

(1)绿化隔热外墙在夏季将有效阻隔辐射,使外墙表面附近的空气温度      ;到了冬天,外墙会形成保温层,降低风速,减少热量的流失,实现了      的目的。

(2)清洁无污染的绿色能源主要是指风能、       、             等。

(3)如图所示的风力发电站的示意图中,风扇的作用是把风能转化为发电机所需的动能,发电机利用       原理把转子的动能转化为电能。

答案:(1) 降低(变化缓慢);节能(保温、延长降温时间、使降温速度变化慢)。

(2)地热能、水能、海洋能(潮汐能、波浪能、海流能、海水温差能、海水盐度差能)、太阳能、氢能、生物能。

(3)电磁感应。

命题目的:、阅读与理解是具有佛山特色的中考命题之一,本题在对学生进行相关知识进行考查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对学生进行情感价值观的渗透,对学生阅读与理解能力和提取信息能力进行考查。在此题阅读材料中除包含有解题的相关有效信息外,还包含有大量的可供开发信息,这些信息对引导学生的进一步学习和思考,开发相关资源有很大帮助。

在确定此种题型的考查时,我们还关注到由于我国八十年代开始的高考文理分科导致我们现在科学家不懂写作,作家不懂科学的奇怪现象,我们想通过这样一道小小的命题改革引发学生对科学与写作及阅读的兴趣,希望能为培养未来科普作家起到一个推动作用。

本题的亮点:本题紧紧抓住了世博、低炭、能源这些当前热门话题,在阅读材料中除包含有解题信息外,还包含大量同初中物理有关并可以进一部改编的有效资源,这些都使本题更具有阅读性和进一步研究和发掘的价值。本题对各个层次的学生都适用,他们既可以解读部分内容,尖子生还可以进一步进行研究和做一些深层次的思考。

分析与思维:本题关注的是世博和低碳两个热点问题,通过对相关问题的阅读和思考会让学生对从物理走向生活,从社会走向物理的新课标理念有了新的认识,也明白课标并不是一个虚的文本,而是可以通过命题落实其理念并对学生进行教育和考查的。

试题难度的降低,难题总量的减少会让中层生在成绩基本满意的情况下感到提高成绩的希望,同时看到了自己的不足和努力方面,他们可以在解答试题的过程中提高自信心,这种自信心的提高和他们的不懈努力,很可能由中层生跃为尖子生。对于优生,适度的难题会让他们感受到差距和努力方向,简单题的一些低级错误会让他们虚其心,扎实基础,寻求更大的提升空间。


三、      通过正确处理供需关系提高解读试题课的有效性

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所创立的儒家学派,如果我们把儒家的“儒”字拆开来您会发现其中儒家存在的意义在于满足“人们的需要”,也就是说教学是学生需要知识,教师供给其知识的一种供需关系,这种供需关系更多的体现在课堂教学之中,作为教师上课是其日常工作之一,我们每天都面对着学生上课,要上好每一节课教师必须从提升自己对课堂教学的兴趣开始,当您总有一种快点去上课的强烈愿望时,您就有了去上好一节课的需求,当您时刻想着如何让课堂变的更加精彩时,当您有了为学生负责的强烈事业心和责任感时,一节好的课就非常可能出现。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责任胜于能力,责任是一种选择,责任决定您的一生命运,当您选择对每一个学生、对每一节课、对每一次命题认真负责时,您的课堂教学会更加有效,您的命运会从此发生变化,您的幸福指数会不断提升。

现在都在提倡有效教学,所谓有效就是您每一节课中学生从中学到了什么?哪些方面能力有了提高,学会了什么样的思维方法,会解决什么样的问题?那么如何上好节课呢?

1.真正了解您的学生,处理好解读试题课的供需关系

了解学生是教学的基础,唯有了解学生并与学生保持密切的互动关系,才能在班级生活中随时提供学生专业方面的协助。课堂教学的对象是学生,课前教师必须对学生做充分的了解,这就是传统意义上的备学生,教师可以通过作业,学生作题的情况和对本节知识的了解情况研究每个学生的需求,要知道课堂教学也是一种供需关系,教师是学生知识与技能需求的供应商,这种供应当是按需分配,学生需要什么?教师就应当提供相关的服务,对学生不了解就可能出现供需的不平衡,学生需要的东西教师课堂上不讲,学生不需要或者已经非常熟练的东西教师却确讲起没完没了,这样的课前准备的不充分必然导致课堂教学在低效情况下运转。教师要认真制订自己的教学语言,语言是否言简意赅、通俗易懂,能否准确的表达教材的核心知识点?课堂教师的教学是否对学生有强烈的吸引力,在过渡方式及教学艺术方面能否让学生了解课堂的教学目的并生成知识。

2.站在学生应试的角度思考问题,把讲解试题的重点上移和下沉

许多初中物理在对习题讲解的过程中把重点放到解析和试题的结论上,特别是在多媒体的普及情况下,由于教师在课前进行了充分的备课,对所讲试题非常熟悉,当试题在屏幕上停留一段短暂的时间后,教师会感觉到时间特别长,还没等学生阅读完试题,只听鼠标轻轻一点,只见屏幕一闪,问题马上进入到解析过程,由于学生对问题还不太清楚,于是在听教师的精彩讲解过程中还在想问题是什么?教师的讲解解析效果就打了折扣。另一个让我们感到悲哀的是教师讲解的习题一般都是经典题或过去中考题,这些题由于其经典性和过高的知名度导致在未来考试中出现的概率大大降低,于是一堂由解析讲解开始到对结果充分重视的课堂,教学效果对提升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帮助并不大。那么,如何通过习题的讲解提升学生应试能力呢?

例6(佛山2010年中考26)小娟同学根据佛山正在创建的高新材料产业园需要,设计了一个通过强大压力改变材料内部结构和强度的实验装置。实验原理如图所示,左边圆柱形容器内液体直径和小活塞直径均为D1,右边大圆柱容器内液体直经和大活塞直径均为D2。

(1)图中ABC是    杠杆,当A点受到向下的力作用时阀门1和阀门2的开闭情况如图所示。当A点受到向上的力作用时,阀门2处在      (填“闭合”或“打开”)状态。

(2)小活塞产生向下的作用力为F1,若两活塞下端受到液体的压强相等,则作用在大活塞上的力F2大小为多少?

(3)假设作用在杠杆左端A点向下的平均作用力为F,杠杆左端A点下降距离为H,作用在实验材料E点向上的作用力为F3,小活塞下降距离为h1,若大小活塞和液体传动过程中的能量损失不能忽略,试求此实验装置的机械效率。如何通过改变实验装置才能使实验材料上获得更大的作用力(至少写出两种方法)。

答案:(1)省力;闭合 

  (2)

  (3)机械效率  

使实验材料获得更大的作用力,可以采用的方法是:加大作用在杠杆上的力F;增加杠杆AB段的长度;减少杠杆BC段的长度;减少小活塞的面积;增加大活塞的面积;增加大活塞与小活塞面积的比值;减少活塞与壁之间的摩擦;减少大活塞自身的重量;增加杠杆AC自身的重量;增加小活塞自身的重量。

阅读理解:通过文字阅读和读题可将整个问题分解为以下过程:ABC杠杆部分,当作用力作用在A点时,杠杆以C为转轴,B产生向下压力,此杠杆为省力杠杆。

活塞在B的作用下,向下产生作用力F1,此力通过液体传递到大活塞下端,由于题目中有“若两活塞下端受到液体的压强相等”说明忽略了两边液体高度差产生的压强,当小活塞向下运动时,阀门1闭合,小活塞下降压下的液体体积和大活塞上升液体的体积相等,根据力和压强关系可求出F2的大小。

由于此装置力的传动过程较复杂,当“作用在杠杆左端A点向下的平均作用力为F,杠杆左端A点下降距离为H,”这里的关键字是“平均作用力”,则有用功为总功 ,由于力的传动过程能量损失情况较复杂,题中又给出了“作用在实验材料E点向上的作用力为F3,小活塞下降距离为h1,”这个条件,由于不必思考中间的复杂过程,则有用功就比较好求了。于是效率问题就迎刃而解。

分析与思考:在对本题的阅读过程中如果能按把一个复杂的过程分解成以上阶段,则会使复杂问题变得更加简单,也就是说这一对题目的分析过程是解题最关键的部分,因为在考场学生没有解析和参考答案,他们只能靠自己通过题目中提供的各类信息进行阅读、理解、分析,在对事件所经历过程中的分析中寻找解决问题的切入点和方法。

如果教师站在学生应试角度时您会想到,当学生走进考场时摆在面前的只有一张试卷,没有解析、没有答案,有的只是全新的情景(一般大型考试都是原创题),没有教师的提示和讲解。在这种无助的情况下学生只能从对问题的阅读与理解入手,有了这种感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应当把教学的重点由原来重视解析上移到对试题的阅读与理解,通过认真阅读和画关键字等方法让学生知道本题考查了哪些知识点?可能应用哪些物理规律?试题所描述的情景是什么?如何把这一情景转化为物理过程,在这一物理过程中事件从什么时候开始?中间如何变化?是什么原因引发了变化?事件的结论是什么?需要解决的问题在哪里?解决问题需要用用到那些知识?用什么样的思维方法?解决问题应当从哪里寻找突破口?当这些问题解决后,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此时解析已经不在重要,重要的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会分析问题的思维方法,寻找到了解决问题的途径,提高了处理各类问题的能力。

试题讲解到此时,如果您您再在给学生提出此题可能出现的几种变化情况时,同学们应当如何应付?如果要考查类似的知识同学们认为还可能通过什么样的形式把问题呈现出来,这些问题的提出教师不要再做解答,这样才能引发学生的更多的思考,他可能在课后还在想,如果我来命题会如何去改编此题?当学生学会用命题者的方法进行思维时,他提升的不仅仅是应试能力,而是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四、      对课堂教学和有效命题的思考与建议

1.各类考试有效命题的几点建议

(1)     要明确考试的目的,要为教学服务。

(2)     要了解学生,能正确判断考试结果。

(3)     要善于通过命题调节学生心理状态。

(4)     对考试所能达到的期望值要适当。

(5)     命题时要认真做好双向细目表。

(6)     试题解读要重过程与方法的掌握。

(7)     要关于利用变式加强对思维能力的培养。

2.上课期间思考的三个问题:

(1)     我讲的内容学生听懂了吗?能理解吗?

(2)     听懂后学生能解决什么问题?

(3)     还哪些问题学生教师帮助学生解决?

3.师生您能否用一分钟时间把本节课内容归纳一下?

(1)     本节讲了哪些知识点?

(2)     本节教学生掌握了哪些解题方法?提高了哪些能力?

(3)     学生还存在什么样的问题?下节需要如何进行改变?

在新课程改革理念下课堂教学与考试的关系应当辩证的统一体,教师应当通过课堂师生互动的有效性让学生生成知识,形成知识体系。学生通过所掌握的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综合能力的提升必然带来应试能力提高的良好效果。让学生实现通过考试过程中对问题的阅读与理解形成知识体系,通过已经掌握的知识解决问题,通过对解决问题过程的体验、方法的回顾巩固知识,落实三维目标,形成更加完整的知识体系,练就解决各类问题的本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